2013年7月21日星期日

揭秘塑化劑起源 細數塑化劑對人體的5危害

Speed Dating,Matching,極速約會-揭秘塑化劑起源 細數塑化劑對人體的5危害

揭秘塑化劑起源 細數塑化劑對人體的5危害


       隨著對塑化劑的深入瞭解,我們發現塑化劑無處不在,而塑化劑的危害越來越讓人心驚肉跳。今天小編來為大傢詳細介紹塑化劑的來源以及存在的產品,並帶大傢瞭解其危害。

       臺灣食品業的塑化劑風暴還在島內持續擴大,遭難的食品已從最初的飲料擴散到面包、餅幹、蛋糕等烘焙業。截至6月10日,臺灣地區公佈的受塑化劑污染的問題企業達到280傢,950個食品中均受到塑化劑的污染。這一塑化劑風暴也卷入大陸,國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出緊急通知,在內地四傢企業中8種產品中已經查出塑化劑。針對此事件,中國衛生部立即行動,6月1日緊急發佈公告,將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塑化劑)列入第六批“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黑名單。本刊將對塑化劑的來龍去脈及危害作一番解讀。 

  Part 1 塑化劑禍起緣由

  塑化劑,或稱增塑劑,是一種乳白色、無味液體。廣州市質量監督檢測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謝文緘向記者解釋說,塑化劑主要用在塑料制品的生產中,也會添加在橡膠、粘合劑、纖維素、樹脂等材料中,以增加材料的柔軟性,特別能增加塑料產品的韌性、彈性,使其更耐用。

  那麼,這種化工助劑塑化劑怎麼又和食品中的起雲劑掛上鉤的呢?起雲劑是一種比較普遍的食品添加劑,可讓飲料避免油水分層,看起來更均勻,還可改善食品口感,它一般由棕櫚油、乳化劑等多種物質添加混合制成。

  在臺灣的塑化劑事件中,查出的食品中所有的“問題起雲劑”幾乎全部出自“昱伸香料公司”和“賓漢香料化學公司”。無良老板賴俊傑為瞭降低產品成本,在起雲劑中非法添加塑化劑,這樣一來,化工原料就搖身一變為“食品添加劑”。據臺灣媒體報道,該公司生產的起雲劑中添加塑化劑已經長達30年。拿臺灣媒體的話講,“吃的、喝的、用的、抹的,什麼東西都可能含有塑化劑”。此事一出便引起臺灣食品行業的“地震”。

  Part 2 塑化劑對人體有何危害?

  專傢說,所有塑化劑都是化工產品,禁止添加進任何食物中。這是因為塑化劑對人體有毒。

  專傢說,動物試驗發現,長期大量攝入塑化劑,會產生內分泌幹擾作用,出現男性女性化。可造成生殖和發育異常,並能引起肝腎損害。據臺灣媒體報道,塑化劑不僅可能讓男童生殖器變小、還讓大男人的精子質量低下。國內一項針對塑料粒工廠男性勞工精液質量的調查發現,長期暴露在塑化劑DEHP工作環境中,有人精子活動力僅為正常的4成,這一有關DEHP對精子功能影響的研究,今年4月被刊載於知名期刊《生殖與不孕》上。

  根據WHO的標準,人體對塑化劑的“每日可容忍攝取量”為每公斤0.025毫克。也就是說,如果以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為例,人體對塑化劑的每日可容忍攝取量為1.5毫克。

  根據塑化劑的特性,可以說,“越是柔軟的塑料產品,就越可能含有塑化劑”,而使用這些塑料包裝,就會有微量增塑劑從包裝材料中遷移到食品中,但合格的塑料包裝材料遷移量不應超出有關標準。專傢說,在我國嚴格規定瞭塑化劑從食品包裝材料遷移到食品的遷移量為1.5mg/kg。所有超過這個標準的包裝均不合格。

  Part 3 五大危險行為增加攝入塑化劑

  到目前為止,媒體已相繼曝出以下物品中也可能含有塑化劑:食品包裝袋、保鮮膜等食品包裝;香水、口紅、指甲油等化妝品;一次性塑料水杯、塑料手套等日用品;方便面、濃湯類食品;粉末清潔用品、醫療儀器(註射針筒、血袋和醫療用塑膠軟管)等。

  一般來說,塑化劑析出的量在安全范圍之內,但是一旦遭遇油脂、乙醚、乙醇(酒精),塑化劑就會有較高的析出量。因此,專傢認為,在生活中,我們學會采取一些更環保、更健康的方法,避免塑化劑對人體產生影響。

  危險行為1:用帶有PVC墊片的塑料瓶存放含油脂食品和飲料

  在食品中能檢測到塑化劑,常常就是與某些食品飲料瓶蓋內部的軟墊有關(防止飲料滲漏)。這個軟墊,有的廠傢用PVC+增塑劑的形式制成,這就造成增塑劑滲透到飲料當中,造成超標。

  實驗發現,PVC墊片尤其應避免與脂肪類食品接觸,而且較薄的PVC墊片有較高的溶出量。我國有關食品標準明確規定,PVC瓶蓋墊片是不能接觸油脂類食品,不過,市面上仍然有相當多的含油脂類食品的生產企業在違規使用PVC瓶蓋墊片。

  危險行為2:不當使用塑料餐具

  用“非微波爐專用容器”加熱食物,直接用普通塑料盒裝食物入微波爐加熱,用不合格的一次性飯盒裝著熱快餐,用非食用塑料袋裝著滾燙的食物,戴著塑膠手套吃豬手……這些日常行為就有可能讓原本無害的食品變成“毒物”,讓塑料容器變成“兇器”。 

  專傢建議,平時盡可能少接觸可能含有塑化劑的塑料制品。比如,在傢裡盛裝食物時選擇瓷質或玻璃餐具等。

  危險行為3:使用PVC保鮮膜包裹油脂食品

  目前市場上的保鮮膜分為PE和PVC(稍厚)兩類,PVC膜的價格要比PE膜的價格便宜,在超市和飯店被大量使用。

  PVC的保鮮膜中因為含有增塑劑,遇高溫或者油很容易互溶。所以它的使用是受限制的,最關鍵的三點是:“不能接觸帶油脂食品”、“不得微波爐加熱”、“不得高溫加熱”。 

  研究發現,若長期使用PVC保鮮膜貯藏大米,也可能出現保鮮膜內增塑劑的遷移。

  危險行為4:使用劣質指甲油和香水

  在劣質化妝品中,指甲油的塑化劑含量最高。塑化劑添加到高分子聚合物中以增強材料的柔韌性和拉伸性,而指甲油需要加大約5%的可塑劑,使成膜性更佳,並起到一定的乳化增稠的效果,看起來滑潤有質感。塑化劑加到香水裡可使香水留香時間較長。

  專傢說,在2007年版的《化妝品衛生規范》之中,就將DEHP、BBP、DBP等6類塑化劑列為禁用成分,也就是說,化妝品禁止使用這幾類塑化劑。

  危險行為5:經常大量食用方便食品的調味油包

  研究調查發現,在抽檢的方便面和方便米線調味醬包中發現50%含有塑化劑。

  據報道,根據國傢標準塑化劑DBP和DEHP僅可用於接觸非脂肪性食品的容器,且在塑料包裝中的特定遷移量分別不超過0.3毫克/千克和1.5毫克/千克。柳春紅稱,實驗室采集樣本中的DBP和DEHP含量,已經遠遠超過此標準。如果一個體重60千克的成年人每天食用兩包方便面(每包含面餅90克和調味料醬包8克),DBP、DEHP暴露值就有可能超標。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