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傢支招預防秋季常見疾病 |
小編推薦:衣食住行 秋季養生全攻略 防呼吸道感染 早晚鍛煉應避風 入秋瞭,晝夜溫差也進一步增大。不但氣溫反復多變,而且隨著天氣的總體趨勢是逐漸變冷,北京也逐漸進入到瞭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感冒、流感、氣管炎等疾病發病人數開始上升。 專傢指出,從醫院的門急診來看,目前疾病的高發人群多是免疫力較差的老年人和兒童。提醒老年人早晚冷的時候要註意增加衣服,可以進行散步、打太極拳等鍛煉提高抵抗力,但要防止出汗後受涼,因此運動時要註意保暖,運動量要以微微出汗為宜,不宜出太多汗,要讓毛孔逐漸收斂;運動的地點要盡量選擇避風的地方;風大的天氣不宜鍛煉。老人、兒童、從事服務行業的人員、流動性比較大的人群,最好及時接種流感疫苗,減少感染流感的可能性。另外,糖尿病、哮喘等患者感染流感後出現重癥的可能性比較大,也要盡早接種流感疫苗。 防心腦血管病 清晨醒來賴賴床 秋季天氣轉涼,夏季擴張的血管遇冷收縮,造成周圍血管阻力增大,血壓就會升高。而且,秋天溫差變化大會造成血壓不穩定,很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病。專傢還提醒,天氣變冷後,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腦動脈瘤等疾病患者,就容易發生腦出血、腦梗塞等疾病。血管收縮還可能引起腦供血不足,嚴重的會導致心絞痛、腦缺血或梗死。 專傢提醒,要預防腦血管病發作,要有針對性的預防,最好吃些產熱量高、營養豐富的食物,如瘦肉、雞、魚、乳類及豆制品,少吃油膩食物,禁煙限酒,總體上要低鹽、低脂肪、低膽固醇。常吃新鮮蔬菜對降低和穩定血壓也有好處。如果是高血壓患者,要堅持每天測血壓,並遵醫囑調節用藥劑量。如果是伴有頭昏、眩暈,面頰經常發紅、局部有麻木感的高血壓患者,要減少動物蛋白攝取量。有心腦血管病的高血壓患者,可常吃黑木耳、銀耳等。血脂、膽固醇過高者,不吃煎炸食品。其次,要註意保暖,清晨醒來時不要立刻離開被褥,應在被褥中活動身體;洗澡前要先讓浴室充滿熱氣。此外,還要堅持體育鍛煉,保持情緒穩定,謹防過度疲勞。極度憤怒或緊張都可誘發腦血管病。 防過敏 紗巾口罩要上崗 春秋季節是最容易發生過敏性疾病的時候,而秋高氣爽的季節裡外出遊玩的人、到戶外活動的人比較多。 因此每到秋季,花粉(如蒿草花粉)和葎草(俗稱“拉拉秧”)、幹燥的空氣及蟑螂攜帶的過敏原誘發過敏性疾病的都比較多。 專傢介紹,目前最常見的就是過敏性鼻炎、哮喘、皮膚過敏等疾病患者。如蕁麻疹患者皮膚會出現類似於蚊子叮咬後出現的包;過敏性鼻炎患者癥狀主要是打噴嚏、流鼻涕;哮喘患者則主要表現為氣喘、憋氣。 由於過敏性疾病給人帶來的痛苦和不便比較多,專傢提醒既往有過敏史及上述疾病的人,有條件的可以先到醫院變態反應科、呼吸科、皮膚科等相關科室做過敏原檢測。如果能明確過敏原則可以做脫敏治療。 其次,既往有上述過敏性疾病的患者,要註意自身防護,避開過敏原,避免吸入刺激性氣體及塵埃等,如外出遊玩要遠離花草尤其是葎草,或者戴口罩、紗巾。還可到醫院專科,根據醫生指導提前使用預防性的藥物,如哮喘患者可提前一兩周使用氣霧噴劑進行預防。 一旦發生過敏性疾病,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抗過敏等相應治療,由醫生評價病情、嚴重程度,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防咽炎 煙酒辛辣少接觸 咽炎也是這個季節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有的患者甚至在早起時受到冷空氣刺激,就會發作咽炎,嗓子發幹、聲音嘶啞甚至咽部腫痛。專傢指出,這正是因為季節轉換時氣溫變化,而且空氣幹燥,人體不能迅速適應,就容易發病。除瞭咽炎,慢性支氣管炎及哮喘患者進入秋季後,由於秋斂之氣會加重病情,也更容易導致疾病復發。 因此,入秋後要特別註意保護呼吸系統,防范咽炎等疾病。平常要盡量少吃太辣、太甜的食物,忌食黃花魚、蝦、蟹和生冷食品,要戒煙酒。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潤肺清音功效的食物,如梨、羅漢果、白蘿卜等。甘草、菊花、玫瑰花、金蓮花、胖大海、沙參等用來泡茶,可以清肺利咽、行氣舒肝。還可以食用百合、玉竹、麥冬、枸杞子等,也可以起到滋潤作用。也可以用銀耳來做湯或羹,或用山藥、枸杞子、麥冬熬粥,可以改善氣血困乏,起到潤肺益氣作用。 防面癱 夜晚睡眠關上窗 進入九月下旬晝夜溫差大。專傢提醒,這種天氣尤其要提防面癱(醫學上稱為面神經麻痹)的發生,夜間睡眠、乘車外出時都要註意保暖,以免面神經受損發生面癱。 面癱患者以青壯年居多,有的患者是睡瞭一覺後發生面癱,有的患者甚至在較涼的天氣裡騎車後就出現面癱。發生面癱的患者,面部往往連最基本的抬眉、閉眼、鼓嘴等動作都無法完成,有的還眼斜、嘴歪甚至流口水。面癱如果不及時治療,面部神經功能恢復不徹底,就會出現面癱後遺癥。因此專傢提醒,有面部酸、麻、刺痛、頭痛、耳後痛等問題,就要盡早就醫。 另外,預防面癱要註意面部保暖,夜間睡眠時盡量關窗,乘車時避免受風。同時要少到人多的地方去,減少病毒感染的可能。還要避免感冒,以免誘發面癱。
|
2013年9月9日星期一
專傢支招預防秋季常見疾病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