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9日星期四

老李談健康:嶽父險被心臟支架的教訓

Speed Dating,Matching,極速約會-老李談健康:嶽父險被心臟支架的教訓

老李談健康:嶽父險被心臟支架的教訓


  前些天,嶽母突然來電話,心情比較沉重地告訴我們,嶽父(72歲)得瞭嚴重的心臟病,醫生讓做兩個心臟支架,最好做進口的。既然得瞭病,那就不能心疼這6萬多塊錢瞭,可問題的關鍵是應不應該做?我對此表示懷疑。

 

  帶著疑慮,我咨詢瞭一位做過心臟支架的親屬。他告訴我,隻要血管堵塞不超過70%,沒有明顯的胸悶癥狀,前胸和後背沒有明顯的疼痛感,血壓沒有明顯偏高,就不需要做心臟支架。這些有的是他得病以後專傢介紹的,有的是病友的體會,有的是他看書得來的,都是經驗之談。他告訴我,他入院時,人都昏迷瞭,打吊瓶時手上的血管都癟瞭。這種情況下他才做的心臟支架。他說,做完後,他每天吃一把藥,而且吃藥比吃飯還及時呢,總離不開藥。


 
  於是,我把咨詢來的情況立即告訴瞭嶽母,還詢問瞭嶽父的情況。嶽父根本沒有癥狀,隻是體檢時血管有些陰影。聽到這些,我心裡明白瞭,也暗自高興。為瞭減輕嶽父的壓力,我還向嶽父詳細介紹瞭一番。為瞭能早日確診,他們於是又從黑龍江的邊陲小鎮,趕往省城哈爾濱,找專傢診斷。同時,傢人又找當地其它醫院的醫生咨詢。在咨詢的過程中,沒有一個醫生說需要做心臟支架的。有個醫生竟然說,這是老年性血管硬化,傢裡條件好的話,吃點藥,傢裡條件不好的話,連藥都不用吃。

 

  嶽父、嶽母平白無故地折騰瞭一番,上瞭火,花瞭錢,心裡自然有些不快,但一想到不用做支架瞭,也就沒有什麼怨言瞭。我想,同是一個人、一個病癥,治療方法上怎麼會出現這麼大的差距呢?我們不排除首診醫生為患者高度負責,我們也不排除他醫術不精而誤診,但我們也無法排除他為瞭醫院的經濟效益和個人的獎金。

 

  患者有時就和孩子聽老師的話一樣,很相信醫生的話。假如我們沒有咨詢別的病人,假如我們沒有咨詢別的專傢,假如真的就聽信那位首診醫生的話做瞭兩個支架,那這精神上、金錢上的損失誰來負責?患者本人也好,我們傢人也好,即使日後真的知道瞭真相,想通過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時,又該怎樣做呢?即使這樣做瞭,能有足夠的證據打贏這場官司嗎?

 

  醫生畢竟是這方面的專傢,他們的建議應該聽,但也要有選擇的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