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8日星期一

買進指數又何妨

買進指數又何妨

買進指數又何妨


  投資有三個最基本的問題:去年做什麼最賺錢?今年做什麼最賺錢?明年做什麼最賺錢?除此以外的問題都是偽命題。

  去年,那些相信我國政府的四萬億投資確實利多股市,並敢於重倉介入小盤、超跌、負資產的任何股票的人最賺錢;今年,敢於參與中金所的股指期貨並隻做短線的人最賺錢;明年,敢於參與開放性的市場,關註匯率改革,相信匯改將給資本市場帶來深刻的、本質的變革的人也會賺錢。

  既然這三個問題我們都給出瞭答案,那麼不妨讓我們再深入一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投資有沒有萬全之道?如果我們把這個問題反過來思考,就會發現,這隻是一個短線的、以絕對收益為標準的提問。

  讀過《漂亮50》和西格爾(沃頓商學院金融學教授,Jeremy J. Siegel)的著作的朋友們,都知道一個事實:標普和道指增長水平,高於90%的基金經理業績(認真統計過職業投資者的戰績,會發現他們在十年內的平均收益率,其實從來跑不贏指數,這個概率高達90%);但這不是最差的成績,因為基金經理人平均收益水平,遠遠高於市場全部投資人的平均收益水平(基金經理的長期收益水平,平均要跑贏個人投資者大約25%的收益)。在資本市場,從來都是虧錢的人比贏錢的人要多很多。

  那麼,為什麼投資者不直接買進指數,或者再進一步,買進穩定的績優股指數呢?

  西格爾的結論是:你在任意一天買進漂亮50指數,並且一直持有超過一個宏觀經濟的牛熊周期,不但不會虧大錢,且收益水平將遠遠高於標普和道指。也就是說,隻要你買進的股票不會退市,那麼它總比紙幣具有更高的長期價值。需要註意:跑贏指數的意思不是說你能獲得絕對的短期收益。

  曾有人追蹤並且還原瞭西格爾的全部數據,結果發現,如果當年的漂亮50中沒有寶麗萊(後跌去91%,然後破產),沒有雅芳(最多跌去86%),沒有施樂(最多跌去71%),沒有標準公司(破產),沒有雄鹿(轉板),那麼,漂亮50指數的10年收益率將達到22%。這是一個可以追得上股神巴菲特的更為有說服力的投資神話。

  這就是趨勢的力量。

  不能忽視的一個事實是,漂亮50都是經歷過大熊市的企業,無一例外。除非我們可以超越市場,否則,凡是以高價發行且沒有經歷過熊市洗禮的公司,都無法克服資本周期規律,也無法獲得超預期發展的機會。

  當然,概率總會產生少數幸運兒,比如價值投資們也會舉出長牛不敗、永遠可以跑贏大市的公司的例子。大傢會看到,有些很偶然的幸運兒,在賭中低概率的事件之後,獲取超額利潤。但是如果他們繼續賭下去,沒有轉型(轉入其他的獲取方式),鮮有存活至今者,因為讓他們放棄此前所信奉的那些投資教條,幾乎是不可能的。

  價值投資者永遠也解決不瞭怎樣賣的問題,所以,輸光出局幾乎是所有價值投資者的唯一歸宿。

  一般而言,根據其投資心態,可以將我國股市中的職業機構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兩派並無高下之分)。

  其一是極限理論派,他們用打破系統均衡的方式,博取極端的暴利。例如2005年股改前後,上證從998點一直漲到6124點,然後再跌到1668點,市場如同鐵板銅琶,大江東去。所以說,極限理論派推崇非正常狀態下的非典型操作,在福佈斯的榜單上,這樣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沒有股改,他們現在什麼都不是。

  其二是技術理論派,“技術派”的高手們,博的是從莊傢手上直接獲利,從籌碼的波動中獲利(分肥)。正常狀態下,這種博弈需要公平的前提和較長的時間跨度;不但時間跨度長,而且人力成本高。技術博弈者們,長於理論修養、心智結構、社會關系、融資渠道等。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5年前,A股出現大底(2005年6月,滬指盤中跌至998點),此後走出超級牛市;3年前,A股出現中底(2008年10月,滬指盤中跌至1664點),此後借助四萬億救市,走出一年多的個股行情;今年同樣如此。7月2日,上證A股盤中一度跌至2319點;大傢用心想一想,1664 (1664-998)=2330。這隻是一個標準化瞭的度量跌幅!

  這是極限理論的問題,還是技術理論的問題?現在,我們再反思一下底部時的狀況。為什麼機構的觀點基本上看空?為什麼機構的持倉基本是下限?為什麼場外有那麼多的職業機構,手上持有大把現金卻不敢加倉,甚至不敢進場?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