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5日星期三

高鴻鈞:科技改革中基礎研究將引領創新-改革方案-高鴻鈞-大學



高鴻鈞:科技改革中基礎研究將引領創新|改革方案|高鴻鈞|大學


















高鴻鈞:科技改革中基礎研究將引領創新|改革方案|高鴻鈞|大學






  我的發言題目是《科技計劃管理改革中要註重發揮基礎研究創新引領作用》  經濟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發展已步入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李克強總理在不久前國傢科技獎勵大會上指出,“基礎研究是關系能否早日實現質變突破的帶有決定性的因素”,並且強調:“基礎研究大多是公共產品、是短板,國傢財政無論多麼困難,都將持續加大穩定支持力度”。在國務院最近印發的《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下稱《改革方案》)中,又對財政科技管理做出重大改革。能否通過本輪改革,進一步增強基礎研究在創新驅動中的核心引領作用,將深刻影響我國科技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令科技界高度關註。為此,我就《改革方案》實施提幾點建議。  一、做好政策銜接,積極穩妥實施《改革方案》。《改革方案》要求整合中央各部門管理的各個科技計劃,這勢必涉及對《國傢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簡稱《規劃綱要》)部署的各大研發板塊及其運行模式的調整。《規劃綱要》是數以千計專傢歷經兩年、在對當時的國情和國傢需求做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由國務院按照嚴格程序制定的一部具有法規性質的文件。因此對其所做的必要調整,均要按照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依法依規地進行。建議有關部門對現有各大科技計劃的成就和問題做認真梳理,分門別類地制定改革方案,安排好新老計劃和政策的銜接。對原來的計劃體系,既不全盤推翻,也不隻換馬甲,關鍵是優化結構,提高效率。分類實施細則要在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見基礎上制定,按程序穩妥施行,切忌計劃管理上“齊步走”、“一刀切”。  二、穩妥推進優化整合,確保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和引領能力穩步提升。1998年,我國啟動瞭以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為導向的《國傢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即“973計劃”)。該計劃實施以來,在農業、能源、信息、健康、資環、材料和前沿交叉等領域,研究解決瞭一大批制約發展的關鍵科學問題,為我國傳染病防控、高鐵、航天等重大經濟和民生工程提供瞭堅實的科學支撐。  根據《規劃綱要》,從2006年起,我國還在納米、蛋白質等重大科學前沿,為培育未來的“重大科技專項”,超前部署瞭若幹“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這些戰略部署是戰略科學傢們在對未來科技與經濟發展趨勢做研判的基礎上提出的,關系到國傢未來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建議《改革方案》的“重點研發計劃”中,繼續加強對這些研究的支持,並給予動態調整。  三、重視和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基礎研究是技術創新的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制高點,歷史已無數次證明,其對國傢貢獻之大和貢獻之處往往無法預見。例如,20世紀20年代,英國氣象學傢沃森—瓦特在利用無線電波探測大氣電離層的基礎研究中,偶然發現可用此對暴風雨甚至飛機進行定位。到30年代,該項基礎研究導致他成功研制出雷達試驗裝置。1938年,英國利用他的原創,組建瞭世界上最早的防空雷達網。隨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靠這一技術領先優勢,在抗擊納粹德國的輪番空襲中,每次都能為英國贏得20分鐘寶貴的預警時間,使其900架戰機以逸待勞,成功抵擋瞭德軍2600餘架飛機的進攻,為英國在關鍵戰役的獲勝立下大功。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近年我國科技投入不斷增加,去年已超過GDP的2%,但投入中基礎研究比例不足5%,僅僅是發達國傢比例的1/4。這一長期虧空,是導致我國原創能力和氛圍不足以及企業對科技成果識別和承接能力低下的根本性原因之一。目前中央財政民口科技投入中基礎研究比例約占15%,美國聯邦政府民口科技投入中超過50%用於基礎研究。對基礎研究的支持,要遵循其特點和規律,不宜追求短期效益,要著眼長遠,給予持續穩定支持。建議在《改革方案》實施中,調整科技投入格局,逐步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強度,爭取到2020年中央財政科技投入中基礎研究的比例提高到30%(翻一番),促進其與技術開發及產業發展的協同貫通,充分激發基礎研究在創新驅動發展中的核心引領作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