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6日星期四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2000年11月洛陽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裡處,是與大同雲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裡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遊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中另一個著名洞窟是賓陽洞。這個窟前後用瞭24年才完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高鼻大眼、體態端祥,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目大頸平,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傑作。洞中原有兩幅大型浮雕《皇帝禮佛圖》、《太後禮佛圖》,畫面上分別以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後為中心,前簇後擁,組成禮佛行列,構圖精美,雕刻細致,藝術價值很高,是一幅反映當時帝王生活的圖畫。可惜被美國人勾結中國奸商盜運到美國,現分別藏於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館和紐約市藝術博物館。而洞口唐宰相書法傢褚遂良書碑銘,很值得一覽。

  萬佛洞在賓陽洞南邊,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瞭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計有15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托仰蓮。後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著一菩薩或供養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凈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姿勢優美,十分傳神。  龍門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堪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它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