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評論員:北大港大各有韆鞦都值得尊敬 |
2013年的遼寧高考文科狀元劉丁寧在入讀香港大學一個月後,放棄72萬元全額獎學金,選擇退學復讀,希望能進入北大中文系學習更純粹的國學。今年她以666分再次拿到遼寧高考文科狀元。兩度中甲使劉丁寧成為高考“狀元中的狀元”。 然而劉丁寧觸動了輿論,更多還是因為她棄港大、進北大這一不尋常的“反悔成功”。在貶內地名校、揚香港名校的輿論場上,她成了一個突出的逆向符號。在昨天的網際網路上,嘲笑她“偏執”、“腦子有病”的聲音似乎比祝賀她的聲音還要多。 我們想説,從港大退學及重考北大,都是劉丁寧絕對意義上的個人權利。僅就一個高考生來説,她完美實現了對個人規劃的調整,展示了在學生階段對人生選擇的駕馭能力。 高考體制自有它的問題,但一個考生沒有義務為這些問題承擔責任,他們需要做的是在這個體制中獲得成功。劉丁寧代表了高考領域的輝煌,她對無數考生來説,是個正面形象。 對社會來説,劉丁寧的二度選擇值得思考。她是一個鮮活的例子,表明進香港名校並非對內地優秀考生都是恰當選擇。劉丁寧放棄港大72萬元獎學金的優厚條件,重選北大,首先是她個性化的原因,但通常來説,個性化與普遍性有著不同程度的相通。 內地名校近年來遭到輿論的過度攻擊,甚至有點被污名化了。這些大學培養了絕大多數中國的頂級人才,為中國現代化提供了強有力支撐。它們的經驗以及與中國現實相契合的底蘊都十分寶貴,這不是外部大學輕易能夠取代的。 香港名牌大學自有其獨特優勢,但它們同內地名校是在不同領域各領風騷的關係。將它們的短長進行意識形態評價是很偏執的做法,這會扭曲評價體系,誤導考生和他們的家長。 自由派人士近年來瞄準北大、清華等內地名校,試圖把國內高等教育解構成僵化的灌輸以及“政治洗腦”。其實,全世界大學裏都有主導性的思想和價值觀體系,相比較而言,內地大學對多元化的容忍度並不比外部的很多大學差。比如在香港的大學裏,很難有持內地主流政治觀點的學者教授登上講壇,在那裏也有他們的主流選擇。 公正地説,香港同內地名校的可比性相當有限,刻意揚此貶彼在學術上不嚴肅,往往是其他考慮在作怪。優秀考生無論選擇香港大學還是北京大學,都是正當的。硬要在港大和北大之間比個高低,並且將這種比較上升成高教制度的優劣,這已不是教育評論,當中充滿了情緒和政治性的東西。 猛烈攻擊國內的高等教育,在新中國歷史上都不是好的徵兆。反右時,高校是重災區。“文革”時,高校一度停辦。現在又有一些人跟北大清華等國內一流大學過不去,把它們批得一無是處,僅從經驗上説,這股力量大概是“善者不來”。 這些人真正要打的恐怕不僅僅是這些大學,而是同這些大學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國家主流的一切。▲(作者是環球時報評論員)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
2014年7月29日星期二
虐啐_ㄩ控湮誠湮跪衄燰檦飲硉腕郬噹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