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1日星期四

代表為醫改出招-用以醫養醫取代以藥養醫-醫改



代表為醫改出招:用以醫養醫取代以藥養醫|醫改


















代表為醫改出招:用以醫養醫取代以藥養醫|醫改






  核心提示丨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繼續深入推進醫藥衛生改革,打造健康中國。醫務人員是醫改的主力軍,如何讓醫務人員更積極地投身醫改,是醫改成敗的關鍵環節。  多位來自醫療界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建議,從提高醫療技術服務價格、改善醫患關系、推進醫師多點執業等多方面入手,調動醫務人員參與醫改的積極性。  目前醫療服務價格仍偏低  一些全國政協委員反映,目前醫療技術服務收費價格偏低問題仍然存在,比如大醫院做一個胃和十二指腸手術,一般由一名專傢帶領六七名醫生、麻醉師、護士上臺,得做5個小時手術,手術收費是2000多元,大醫院一天的護理費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也無法體現醫護人員的真實勞動。  如果從培養醫生的投入來看,從本科、碩士、博士畢業到成為一名成熟的醫生,沒有十年八載根本不可能,更何況一名教授。而現行的醫療服務收費價格不能與醫務人員付出的勞動成正比。  那麼患者高額醫療付費都去瞭哪裡?受訪的多位代表、委員告訴記者,除瞭藥品和檢查,現在許多進口高值醫用耗材價格畸高。  全國政協委員、沈陽何氏眼科醫院院長何偉說,“以藥養醫”不應再繼續下去,而應該代之以“以醫(術)養醫”,合理調整和提高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動價值的診療、護理、手術等項目價格,降低藥品、檢查、高值醫用耗材的價格,使醫療機構通過提供優質服務獲得合理補償,這是醫改的核心。  改善醫患關系,關鍵落實分級診療  近年來,醫患關系變得日益緊張,傷醫、殺醫、辱醫等惡性事件頻發,廣大醫務工作者身心壓力大。  何偉委員認為,醫療服務的特性是信息不對稱、高度專業化,有瞭信任,大夫給杯白水,病人也會好三分。從根本上看,是目前我們醫療制度中最基本的補償機制沒有建立起來,瓦解瞭醫患信任,導致醫患失和。  長期以來,患者看病難的同時,醫生負擔也很重,有些外科醫生,常常從早上7點到晚上12點鐘在手術臺上下不來。全國政協委員尚紅說:“希望更好地推進分級診療,使真正疑難重癥患者分流到城市大醫院,把小病、輕病留在基層醫院。”  一些代表、委員建議,通過有效的改革措施,使分級診療落到實處,把醫生從這種現狀下拯救出來,是改善醫患關系的第一步。  穩妥推行醫師多點執業  去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傢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李斌在談到衛生計生事業改革時指出,將加快推進醫師多點執業,一年來多點執業有何進展?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醫科大學盛京醫院院長郭啟勇說,目前針對多點執業出臺瞭完善管理辦法的大醫院在全國還不多見,多點執業需要醫改相關配套措施跟上,大醫院不再人滿為患,多點執業的時機才會真正成熟。  記者采訪瞭解到,目前能夠實行多點執業的,絕大部分還是退休醫生,而更多在職醫生坦言自己寧願私下“走穴”,也不願意申請多點執業。郭啟勇代表說,“目前來說作為公立大醫院,我們支持有序的、有管理的醫生多點執業,受制於人事關系、社會保險、醫療責任等因素,眼下無序的、自由的多點執業很難實行。”  受訪代表、委員普遍認為,實行多點執業需要相關配套措施盡快跟上。包括人事制度改革,要解決醫生從單位人變成社會人的問題,還要解決醫生原來單位與多點執業單位之間責、權、利問題,實行多點執業後醫療保障和藥物保障問題,多點執業單位工資制定和支付問題,責任監管問題以及財政補償問題等。據新華社電  觀點  代表委員聚焦醫改三大方向  醫保改革——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病理科主任孫建方建議:既要普遍提升醫療保障支付的比例和范圍,又要逐漸縮小城鄉居民、不同群體在醫療保障中的差距。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心血管病專傢葛均波院士指出:要探索引進商業保險模式,大力發展健康保險。  分級診療——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院長賈偉平建議:建立三級醫院向基層輸出技術和人才的平臺,提供專項經費支撐。  全國人大代表、天聖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群建議:利用給付報銷標準差異,促進病人分流。  “公益”醫院——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醫院副院長陳鑫表示:應重點解決醫院過分註重市場經濟效益的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腫瘤醫院副院長葛明華表示:要明確和保證公立醫院的公益屬性,通過考核、薪酬制度等改革,讓醫生不再靠多賣藥、多做檢查賺錢。據新華社電(原標題:用“以醫養醫”取代“以藥養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