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2日星期一

中紀委網站刊文:腐敗根植於西方政治經濟土壤-腐敗現象-紙牌屋

中紀委網站刊文:腐敗根植於西方政治經濟土壤|腐敗現象|紙牌屋

中紀委網站刊文:腐敗根植於西方政治經濟土壤|腐敗現象|紙牌屋


遊說交易在美國司空見慣 日前,以色列前總理奧爾默特因受賄罪被判刑6年 英國藥企巨頭葛蘭素史克處於跨國賄賂風波中

  西方發達國傢腐敗現象透視

  ——從《紙牌屋》等美劇熱說開去

  西方發達國傢在國際社會上向來以“廉潔國傢”自居,然而,《美國黑幫》、《紙牌屋》等涉腐題材美劇讓許多中國觀眾大感意外:那些權錢交易、權權交易、權色交易的情節是真的嗎?美國真有那麼腐敗嗎?事實上,深入探究下去,就會發現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傢的腐敗問題依然普遍,並不像他們所標榜的那麼清廉。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腐敗問題作為一個社會痼疾,深深根植於西方發達國傢的政治經濟文化土壤之中,不僅其自身無力鏟除,而且成為腐敗問題國際化的始作俑者。

  從歷史上來看,西方發達國傢的腐敗問題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追溯一下英國和美國腐敗與反腐敗的歷程不難發現,18世紀的英國和19世紀的美國在社會急劇轉型階段都經歷過腐敗高發的陣痛,貪污受賄、收取回扣、巧取豪奪、偷竊國庫、內部交易等五花八門的醜聞充斥著整個社會,其嚴重程度令人瞠目結舌。比如,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被稱為政治機器的紐約市坦慕尼協會所壟斷的市政職位多達4萬個,用來分配給那些幫助政黨候選人獲得大選勝利的人。雖然經過長期治理,英國和美國逐漸走出腐敗高發期,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權力制約和監督體系,但腐敗問題並未根絕,反而以更加隱蔽的形式在延續。特別是政治獻金、遊說交易、“旋轉門”等體制性腐敗在“合法”外衣的庇護下,更是大行其道,被曝光的政治醜聞隻是冰山一角。

  從近些年的情況來看,西方發達國傢的腐敗問題依然普遍存在。以美國為例,從聯邦到地方各級權力機關,從工程建設、國防采購到教育、醫療衛生領域,腐敗行為無孔不入,就連一向標榜清廉公正的司法領域也曝出醜聞。賓夕法尼亞州兩位法官濫用審判權,在長達5年的時間裡,將2500多名少年送到私人少管中心,從中賺取回扣260多萬美元。其他西方國傢亦難以獨善其身,法國前總統希拉克、以色列前總理奧爾默特等多位政壇高層人物因貪腐被判刑,甚至素有“廉潔國傢”之稱的澳大利亞也被曝出新南威爾士州州長等多名官員接受非法政治獻金的腐敗窩案。腐敗事件接二連三發生,使民眾對腐敗現象的看法有所改變。歐盟委員會最新發佈的反腐敗調查報告顯示,76%的受訪民眾認為,腐敗現象普遍存在;56%的受訪民眾認為,在過去的3年本國的腐敗現象進一步加重。

  從國際上來看,西方發達國傢的腐敗問題呈擴散之勢輸出到其他國傢。通過賄賂他國官員,實現巨大的政治經濟利益,是西方發達國傢跨國公司慣用的手段。早在近代,英國東印度公司就通過拉攏賄賂他國官員,來實現對中國、印度等國經濟的掠奪和政治的控制。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格局變動,西方發達國傢跨國公司不斷變換形式,通過更加隱蔽的手段賄賂他國官員。比如,從去年開始,英國的跨國醫藥巨頭葛蘭素史克連續陷入海外賄賂醜聞,波及中國、波蘭、伊拉克等國傢。更為復雜的是,西方情報機構將涉腐官員的資料、賬戶存入數據庫,進而通過他們操縱其他國傢,謀取更大的戰略利益。另外,腐敗也成為西方發達國傢輸出民主的附屬品。縱觀全球“西式”民主植入國傢,如印尼、泰國等,非但沒有成功遏制腐敗,反而陷入瞭腐敗的泥潭不可自拔。

  透過表象,認清本質

  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是,在很多國人眼裡西方發達國傢是“清廉”的象征,但現實中暴露出的腐敗問題卻又把他們打回原形。為什麼會出現認知與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這與西方發達國傢將腐敗問題“過濾”“隱藏”“漂白”的做法密不可分。

  其一,有選擇地把腐敗局限在經濟領域。比較,隻有在同一個坐標體系下才有參考意義。然而,國際社會對腐敗的概念至今沒有統一說法,不同國傢、國際組織對腐敗的行為主體、客體、方式的界定都不一樣。這就導致同一種行為在不同國傢可能會面臨不同的評價。從西方發達國傢的制度規定和實際做法來看,它們大多采取狹義的腐敗概念,將腐敗嚴格限定在經濟領域,為許多腐敗行為提供瞭巨大的灰色空間。而廣大發展中國傢大都采取更為寬泛的腐敗定義,腐敗范圍要遠遠大於西方發達國傢。

  其二,將腐敗問題合法化、隱蔽化。西方發達國傢通過制度化的處理,巧妙地為腐敗披上瞭一層“合法的外衣”。比如,美國法律允許利益集團向政黨候選人提供競選資金;滋生政治腐敗的遊說活動本身,是得到美國憲法支持並被視為體現民主理念的政治活動,在一定條件下,議員接受說客符合規定的“好處”是合法的;相對於行政性腐敗,立法腐敗因距離公眾較遠,不易引起社會關註等等。這些做法使得腐敗問題看起來沒那麼嚴重瞭。

  其三,主導國際輿論話語權。金錢不是言論,但金錢能夠買到言論。目前,國際上有多種衡量腐敗的指標,但影響力最大的恐怕非透明國際發佈的清廉指數莫屬。清廉指數雖然在推動國際社會關註腐敗問題、形成反腐敗共識方面發揮瞭一定作用,但由於受西方發達國傢的大力資助,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偏見,常常被借題發揮,抹黑發展中國傢的反腐敗工作。國內的一些專傢學者及媒體盲目引用清廉指數來判斷西方發達國傢以及我國的腐敗形勢,也在一定程度上誤導瞭公眾。另外,清廉指數所采用的測量方法在數據來源、計算方法等方面的諸多缺陷,也為美化西方發達國傢腐敗問題提供瞭技術上的“障眼法”。

  保持清醒,增強定力

  腐敗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社會現象,很多時候並不是一眼就能看穿識透的,更何況在西方發達國傢的精心“包裝”下,更容易讓人陷入“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境地。我國在政治體制、社會文化、發展階段等諸多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傢不同,要正確看待我國現階段的腐敗現象,就得既有“不畏浮雲遮望眼”的視野和清醒,也應有“任爾東西南北風”的信心和定力。沿著中國特色反腐敗道路堅持走下去,這才是實現遏制腐敗蔓延勢頭、建設廉潔政治的正確方式。(中國監察學會秘書處 趙林)

  

(原標題:從《紙牌屋》熱透視西方發達國傢腐敗現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