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9日星期四

從“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到“用戶參與式設計”

-從“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到“用戶參與式設計”

從“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到“用戶參與式設計”


 

 

  UCD中常用的用戶研究方法——問卷、一對一訪談、焦點小組等,更多是將用戶作為研究的客體,通過用戶語言表述的觀點,瞭解用戶的期望、需求。而北歐和北美近幾十年、尤其最近十幾年在工業設計領域,逐漸興起的用戶參與式設計(participatory design,PD),倡導將用戶更深入的融入到設計過程中,培養用戶的主人翁意識,激發並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以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傳統移動通信產品制造商為代表的實踐者,以及以IDEO、frogdesign等第三方設計公司為代表的倡導者,將“用戶參與式設計”的概念滲透到瞭全球。我們身邊的某些產品,很可能就是凝聚瞭設計師和普通用戶共同的靈感和努力創造而成。

  用戶參與式設計理念,不僅轉變瞭設計師的意識和工作方式,還為用戶研究人員提供瞭更廣闊的觀察視角和研究手段。以摩托羅拉公司為例,在芝加哥總部的Motorola Labs,匯聚瞭人類學傢、社會學傢、心理學傢等專業研究者,不僅采用傳統的人種學研究方法對目標用戶群體進行田野調查,還與設計師一起組織用戶來到實驗室,參與低保真原型設計(每一場次稱為一個“PD session”)。通過多個PD sessions,收集豐富的資料,分析並提煉出用戶需求,傳遞給設計師,作為下一步的原型設計的核心依據。

  這種在西方業界已被采用多年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在國內的實踐還比較少。當“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的時候,我們一起來看看,“用戶參與式設計”與之相比有何異同,適合什麼樣的產品、項目階段,需要誰的參與,適合什麼樣的用戶,以及如何實施。

  1. 什麼是用戶參與式設計(PD)?

  “參與式設計”的概念起源於60年代北歐國傢,最初的含義與“設計”的關系恰恰很小,更多是強調“參與”性:管理者接收公眾的觀點,讓公眾的聲音加入到決策制定過程中。

  

 

  之後參與式設計的概念發生瞭變化,更多被應用於城市設計、景觀設計、建築設計、軟件開發、產品開發等領域,指在創新過程的不同階段,所有利益方被邀請與設計師、研究者、開發者合作,一起定義問題、定位產品、提出解決方案、並對方案做出評估。

  

 

  “用戶參與式設計”的核心思想從字面即可體現。它是一種將用戶更深入的融進到設計過程的理念。通過應用人類學傢和UE領域從業者的不斷實踐和推動,最近十幾年來,這種方法在北歐、北美的產品設計界逐漸被認同並應用。參與到設計當中的利益方,主要是產品的終端用戶,也可包括潛在用戶。

  

 

  設計師與用戶的角色與傳統相比發生瞭微妙的變化:用戶成為瞭產品的設計者和改變者,而設計師和研發工程師在PD session中則更多地扮演瞭協調者、配合者和觀察者,感性的獲得對用戶的第一手資料。研究人員作為PD的主要組織者,在此過程中,得以從更豐富的角度挖掘用戶的意識和需求。

  

 

  2. 是UCD的另一種說法麼?

  和UCD所倡導的以用戶為中心相同,參與式設計也是高度考慮並尊重用戶的一種體現,強調產品設計和開發應優先滿足用戶的需求和期望。然而個人認為二者還是有些許的區別:

  傳統UCD方法中,用戶參與產品設計過程的程度較淺,形式偏於被動,主要是接受訪問、接受觀察、填寫問卷、按研究者設定的任務對產品進行可用性測試等。無論是在用戶的主觀感受裡、還是設計師和研究人員的認知中,用戶是被研究的對象,是配合的一方。

  而PD 極度強調發揮用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用戶不再隻是被動的從不同的方案中做選擇、表述觀點,而是真正參與原型設計,brainstorm設計創意,甚至被吸納到設計團隊中,短時間內與設計師一起工作。借助實驗者提供的材料,用戶可以親自提供設計方案並解釋自己的創作思路。整個過程中,用戶感受到他在和設計者一起創造、解決問題,是產品的改變者和owner。

  3. 什麼樣的產品適合PD?

  目前PD的應用領域非常廣,采用的具體形式也多種多樣,沒有條條框框規定哪類產品可以或不可以采用。隻要你做的項目需要以滿足使用者為最終目標,隻要你對產品設計的某些方面還不夠確定,隻要公司的文化足夠開放敢於冒險,就可以嘗試全程調動用戶積極性、組織他們親自動手。 手機鍵盤、瀏覽器界面、電視遙控器,醫療器械,玩具,等等等等,所有靠良好的體驗為生的產品,都值得去嘗試在設計中融入用戶的深度參與。

  個人認為,新產品的創新程度越高、或原有產品的優化力度越大,越適合采用用戶參與式設計收集需求、創意、方案或原型。當產品策略發生調整、創新遇到瓶頸、或一款重要產品開始進入衰落期,PD的實施更是有可能為產品和公司帶來新的生機。2011年中國交互設計體驗日上,創新工場的吳卓浩舉瞭樂高公司的例子,當樂高在上世紀末陷入無邊界的創新怪圈時,一位設計師嘗試在論壇上與一批樂高愛好者一起設計瞭一些產品,取得瞭很好的反應和效果。

  4. 適合項目的什麼階段使用?

  一般來說,在設計階段越早越好。設計師自身的方案還沒有定型,產品未進入開發階段,這樣整個項目才有足夠的靈活性和開放度來吸收各式各樣的創意,用戶研究人員通過觀察、分析所挖掘出的需求,才能最大化的融入到最終設計方案中。

  介紹到這裡稍稍告一段落,大傢有什麼感受或實踐經驗,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在下篇中,我們將繼續探討PD需要哪些參與方、適合招募什麼樣的用戶、有哪些形式以及如何實施。敬請期待…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